“中产”是一个既新又旧的概念。全球各国都有不同的“中产”定义和概念,不过直到现在,对中产都没有一个统一和严格的标准。
在加拿大,究竟谁算「中产」?
常看新闻的人会发现,加拿大政客总喜欢“对中产做出各种承诺”,特别是各种竞选季。
总理特鲁多自然也不例外,总是说“我们会给中产更好的生活”、“为中产投资”、“培养中产阶层”云云。
当然啦,这并不怪他。其实,大部分加拿大人都自认为“中产阶级”。在《麦考林》杂志(对,就是那个做大学排名的《麦考林》)曾经的一份问卷调查中,加拿大各省基本都有70%甚至更多的人,自认为“中产”。
除了安省稍低(68%)外,77%的魁省人,74%的阿尔伯塔人,以及79%的大西洋四省人觉得自己够得上中产的标准。
如此主流的中产比例,也难怪政客们热爱“对中产做出承诺”。
从较为学术的角度来说,除去加拿大最富裕的20%人口,以及最贫穷的20%,收入在60%中间段区间的人群,可谓「中产」。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字,年收入大约在4.5万加元至12万加元之间,是加拿大中间段60%的人群的收入范围,也就是中产收入范围。
不过,这个定义不算精准!
也许很多人看到上面的数据,第一反应是“这范围也太大了吧?“
的确如此。这是因为,一方面,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人收入水平、生活成本会有一些差别。比如,诸如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成本肯定相比小城市更高,所以,平均收入也会相对更高。
而渥太华瓦尼耶家庭研究所ceo诺拉认为:“一个人认为自己属不属于中产阶级,实际上取决于他的出身及抱负。“
比如,相比过去的人们,如今人们更易获得来自家庭的资助,而掌握了更多现代知识,也更容易获得知识的年轻人,更容易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加拿大中产阶级」人群画像
华人的心目中,”中产阶级“形象大多是是:白领或企业家、居住在市区或好学区房子、子女在优质学校上学、银行里有一笔不小的存款……
但是,对加拿大人来说,以上都不是“中产”的必要条件。
这里,普通蓝领的收入不见得比白领低,住宅也很可能在郊区(甚至是小镇上),子女入读的常常是附近的、华人眼中的“普通”公立学校;至于存款,和美国人一样,加拿大人出了名的不喜欢存钱。
加拿大不同职业的收入差别比较小,更不会有“蓝领低人一等”的职业鄙视链。人们掌握的专业技能越多,收入也自然水涨船高。
“住在哪儿”这个问题,加拿大人大都比较随性。自己舒适比什么都重要。无论在市中心住公寓,还是在郊外感受美妙的自然风光,他们都安之若素。如果公司在市区,通常他们会偏好住在市区,便于工作通勤和夜生活。但如果公司在郊区,他们也乐于就近而居,学区不是他们的首要考虑因素。
千万别被“郊区”两字给迷惑了。“郊区”从字面理解,意思是距离“市中心”较远,但是,加拿大任一社区,通常各种购物中心、学校、医院、公园,配套设施都是应有尽有。
对于熟龄中产阶级,如果家庭成员较多,中产大多更愿意住在离市中心有一定距离的地方,买幢大别墅,活动空间更大,同时享受私家大花园甚至泳池,以及周边丰富的公园、图书馆等免费公共设施。
“资源均匀配置”还体现在教育上。加拿大的公立学校,除了数量众多,质量也很均衡。各省教育部会平均分配各种教育资源。公校教师没有所谓的评级考核,基本教学水平持平,且轮流在各个学校授课,所以不存在师资水平的差异。
即使一个学校地处“深山老林”,教学水平也不会比市中心的学校差!
至于存款?对于加拿大人来说,生活中似乎并没有提前存款,以备不时之需的隐忧。生病有医保,即使自己住院一天要花好几万,那也是医院和政府的事儿。因为加拿大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加拿大人并没有为大病买单的担心,所以加拿大人无须存钱为看病做准备。但是,很多中产阶级也会购买一些额外保险,弥补一些公费医疗对生活影响带来的成本;很多优质企业也会为员工购买延展性保险,覆盖牙医、眼镜、物理治疗等公费医疗不包括的范围,减少员工的成本负担。
都说北美人不爱存钱, 是真还是假?不存钱的理由是?
公立中小学的教育免费,大学虽然需要交学费,但是本地生的学费非常便宜。如果从小定期在教育帐户存钱,政府还会有补贴,贴补大学学费,所以加拿大人并需要存很多钱,供孩子上学。既然没有后顾之忧,与其把钱存银行,不如拿去投资。
加拿大是“儿童的天堂”,不仅因为优美的环境,全民免费医疗,先进的教育…加拿大优渥的育儿福利,更是有力免除了育儿家庭的后顾之忧,值得点赞
汉堡南美航运上调亚洲至南美西岸等航线运价联邦快递在埃及推出直接服务欧洲港口:尼特拉(nitra)港口介绍、尼特拉港口代码达飞集装箱航运公司宣布新的FAK费率!(海运出口的外贸人请注意)马士基发布财报: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表现符合预期亚马逊广告费用报表ppc在哪下?怎么扣怎么算?阿根廷的玉米出口禁令暂时不会影响大宗市场电商运营之海外仓和直邮模式下的跨境物流区别